
喜忧参半:三陆冲群震的局部释放与风险迁移
11月9日、10日,日本三陆冲发生了数十次群震,震源深度都是10公里,且位置高度重合。
这波群震震级偏高,最大震级6.7,6级以上地震有3次,5级以上有10几次。

之前分析过:这次群震是发生在日本海沟逆断带的外隆起部的正断层部,和逆断层没有关系。
这种逆断层的正断层地震是一把“双刃剑”,通常可以释放压力降低大地震风险,但也可能引起板块面的大地震。
蹊跷的是11~13号这三天中,三陆冲仅东京时间12号上午9:29发生过一次5.2级地震,似乎群震突然平息了。
但与此同时,东北其它地方却频频发生地震,包括千叶县东方冲在12日早上5:51~6:15这短短20几分钟内发生了4次地震,震级从2.8到3.7,另外还有茨城县北部、福岛县冲、宫城县冲和岩手县冲都在这两天相继发生了地震。
JCERI最新分析:
从三陆冲的平静转向东北内陆/近海小震分布,符合应力迁移模式。

1、应力转移效应
群震释放了局部能量,但其应力场重新分配后,邻近断层带可能被“触发”。
模拟研究显示,外隆起部的正断层破裂往往会增加俯冲带界面(逆断层)的剪应力负荷,从而提高大地震发生概率。
不过,这种“诱发效应”并非直接因果,而是概率增加的趋势。
2、区域整体活化现象
2011年大震后,日本东北-关东海域的应力场长期处于调整阶段。
三陆冲到茨城冲这条带子,在过去十余年内多次出现类似的“群震 → 静默 → 多点活化”模式。
这可能意味着:整个俯冲界面正在经历阶段性重塑。
风险展望:
活动带正逐步向海沟内侧迁移,若出现深部逆断层型地震(震源深度40–60km);
那将意味着应力可能正在向俯冲界面聚集,应重点关注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