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ost-image

突发群震!高风险!东日本大震灾同一地震带

今天,日本岩手县外海的三陆冲陆续发生了多次中强度地震:
07:15 JST 一次 M5.8(深度 10 km)为今日中最大規模,并且在 07:27、07:33、09:17 等还有 M4.8–4.9 等余震记录;昨天(2025-11-08)也有 M4.6(11:36)和 M4.7(10:13)等震次。

截止9日上午11:30分,发生了至少8余起有感地震,其中11月9日凌晨至上午集中爆发多起M4.8级以上事件,位置高度集中(误差仅数公里)。
jceri核心提示:
这是一次外隆起拉张型群震,可能与更深部日本海沟地震带的慢滑移事件(SSE)耦合。极可能是深部流体/慢滑移上涌触发浅部脆性破裂。
该地区多次发生强地震,2011年的东日本大震灾就是发生在这里。1896年明治三陆地震(M8.0 )前也有前兆群震;1933年前该区域已有aseismic和swarm-like活动异象。
日本海沟地质带的慢滑移更易触发大规模地震。全球俯冲带记录显示,SSE 与大地震时空相关性高。SSE 可作为“桥梁”,将深部无震滑动转化为浅部地震破裂。

历史记录:
•  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(M9.0):震前1个月有短期SSE和深部慢滑移,触发外隆起前震序列,最终桥接到主震。
•  2014年智利Iquique M8.1地震:震前8个月SSE渐进迁移,触发主震。
•  2012年哥斯达黎加Nicoya M7.6地震:震前6个月SSE直接迁移到震中,被视为明确触发例子。
•  2014年墨西哥西南海岸M7.3地震:SSE明确触发。
•  日本南海海槽:近期研究显示浅层SSE以1-2 km/天速度向海沟迁移,与高孔隙压力区相关,可能预示大震。

这些群震通常持续数天至数周,震级分布均匀(M4-6为主),空间集中于海沟外隆起带,机制为正断层拉张。

最坏情景:若群震向西迁移(进入海沟轴部),可能诱发M7级以上板块界面地震;向东则继续外隆引发中等规模地震,最大M6.5左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