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ost-image

内陆觉醒,整体活化前奏?萨摩半岛群震敲响警钟

时间:2025年11月3日17时38分~21时01分(东京时间)
地点:萨摩半岛中北部内陆(并非火山口周边)
震源深度:多集中在5~10km浅层
频率:不到4小时内连续14次,典型的“群震模式”
性质:初步判断为构造性地震群,而非火山性活动

过去类似的群震多发生在吐噶喇列岛或伊豆诸岛等火山带附近,而这次出现在非火山地带,显示出地壳应力在重新分配的迹象。

回顾历史资料,这种群震型内陆活动在萨摩地区极为罕见,但可找到三次相近的案例:
1914年桜島大喷火前后:曾记录到少量伴随火山活动的小群震;
1997年出水地震群:十余次连续小震,与断层带应力调整有关;
2016年熊本地震后:九州应力重分布期,也短暂出现过微震群。
然而,这次活动范围更集中、频度更高,且无火山活动干扰,性质上更接近“内陆构造群震”。
更值得注意的是,今天(11月4日)——东北地区(特别是三陆冲海域)也发生了M5.2地震,伊豆、小笠原及吐噶喇列岛也在持续活跃。
这种广域同步活化,可能意味着:
太平洋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交界处的应力正在发生“再调整”,
并通过九州、伊豆、东北这条“弧形链”进行传导。
换句话说,这次萨摩群震可能不是孤立事件,而是日本列岛整体地壳活动进入新阶段的前奏。

是否存在潜在风险?
目前震级不高(多为M2~3级),尚属“无害型活动”。
未来若出现更多内陆群震,或出现M5级以上单震(昨天萨摩群震最大震级4.2)。
那将可能意味着局部断层(如川内断层系、出水断层系)正在进入破裂准备期。

人类目前的地震学不能精确预测地震“何时何地”发生,地震规模“多大”,但“概率上”在高风险区域、震源活动活跃期,警备应提升。
JCERI已结合最新数据和模型分析,更新了各地指数。